2022-06-16 17:04:04
众所周知,比亚迪有自营芯片业务。
但很少有人知道,比亚迪的芯片业务涵盖芯片设计、晶圆制造、模块封装与测试、系统级应用测试的完整产业链。
比亚迪是非常罕见的半导体全产业链IDM企业,半导体芯片行业有三种运作模式,分别是IDM、Fabless和Foundry模式。
IDM模式自己设计自己生产自己封装测试,是任何情况下几乎都不可能受到影响的模式。缺芯对于比亚迪来说,是不存在的。
所以,星空君看到比亚迪半导体在创业板IPO招股书的时候,是一脸懵逼的:技术实力这么强悍的企业,为什么不去科创板?
三秒钟之后,突然茅塞顿开,优秀的企业在哪个资本市场,依然是优秀的。而比亚迪半导体作为一家深圳企业,去深圳的资本市场,必然是优先选择。
一、比亚迪半导体成长史
比亚迪半导体的前身是比亚迪微电子,成立于2004年,脱胎于2002年成立的IC设计部。
为什么比亚迪会搞芯片呢?
星空君觉得和王传福本人的履历有关。
1990年,王传福在北京有色金属研究院硕士毕业,并留在该院301室工作,电池是他的主要研究领域之一,按部就班地历任副主任、主任、高级工程师、副教授,还曾带出过一批研究生。
这种研究院有个特点,一方面能接触到国内甚至国际最顶级的第一手科研信息;另一方面,也能看到当前中国真实的产业链情况。
似乎能够理解,王传福那种热血沸腾实业报国的心态。
当他决定“下海”做电池的时候,一定不仅仅是为了钱。
王传福的第一款产品,是“大哥大”电池,为了提高产品质量和性能,他甚至直接找到上游原材料供应商,为其制定详尽的提升品质的方案。
在镍镉电池大获成功后,王传福把几乎赚到的所有钱都投入到了锂电池的研发。而当时锂电池的王者,是日本。
这个领域向日本发起挑战,在当时几乎被认为是不可能的。
连特斯拉第一个电池合作伙伴,也是日本的松下。
现在比亚迪已经是全球锂电池巨头之一。
作为学者型的企业家,王传福不是传统的商人,他在擅长的领域,能够精准的看到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空间。
这也是他投资搞半导体的初衷。
2008年,比亚迪收购了亏损的宁波中纬半导体公司,第二年,比亚迪自研的IGBT芯片通过中国电器工业协会科技成果鉴定,打破国外技术垄断。
不过,对于比亚迪芯片的自研要有清醒的认识。
车用芯片和手机、电脑核心芯片有着很大的不同,性能单一,制程比较低,比如比亚迪的IGBT制程是90nm。
比亚迪半导体的IDM模式不是全品类,在IGBT芯片上,具备IDM模式设计制造能力;在车用MCU(微处理器)、CMOS摄像头、指纹传感器方面,以Fabless模式运营;在模拟IC(电源管理)芯片上,比亚迪能做到Foundry模式,为其他企业代工生产。
能够实现IDM模式生产的芯片,按照销售额来算,大约占43%左右。
星空君在介绍龙芯的时候,曾经被质疑,龙芯笔记本那么烂,就是骗补的东西。
时至今日,在命脉行业,自主可控的重要性远远要高于娱乐性。龙芯笔记本不是解决玩游戏的,而是解决有没有保底的。而龙芯的目标,压根不是超越笔记本、手机领域的芯片,而是无限空间的物联网时代。
而比亚迪半导体的目标,更不是面向先进制程的Intel、高通等产品,而是车规级芯片。
星空君曾经和一个搞商用车平台的小哥聊起来,我们的商用车(重卡)有的是空间,制程差点没关系,大不了把芯片做成脸盆那么大。
其实,京东方们的面板追随战略,可以给芯片自主可控路线以启发:通过低端产品大幅降价,降到三星、LG做低端不赚钱甚至不得不采购京东方的低端面板,然后围堵高端面板技术,已经基本实现了追上了高端面板技术,并且统治了低端面板市场,LG已经转型去搞动力电池,三星除了继续在面板最高端玩命研发,已无路可走。
二、高度依赖关联交易
最近一直传闻比亚迪给特斯拉供货动力电池,但据说特斯拉又否认。
不过,比亚迪最终和特斯拉深度合作,是大概率的事,二者虽然有竞争,但在磷酸铁锂电池领域,王教授的技术实力真的是非常强大。
比亚迪也意识到了一边做车一边做动力电池,对于动力电池产品线来说,是一个阻碍,谁敢买竞争对手的电池啊!
于是比亚迪悄悄将电池拆分出来,叫弗迪电池。
目前弗迪电池还是比亚迪的全资子公司,但不排除未来通过引入战略投资者等各种方式进行拆分独立,变成相对中立第三方的电池企业。
在这方面,比亚迪半导体走的快一点。比亚迪持股比亚迪半导体72.3%的股份,随着股份的不断稀释,比亚迪半导体将来大概率会成为一家面向全体车企的芯片供应商。
现阶段,比亚迪半导体主要客户还是比亚迪。
招股书显示,公司向前五大客户合计销售额占各期营业收入的比重分别为 64.72%、69.85%和 73.76%,公司前五大客户第三方销售主要为经销商客户。
从金额上来说,公司外销的金额越来越大,但最近两年比亚迪爆产能太快了,以至于外销占比越来越小。
公司的自研功率半导体产品,在商用车领域已进入宇通、 南京金龙、中通汽车等主要厂商供应链,乘用车领域已分别向长城、北汽等整车厂商送样测试,已成功拓展汇川技术、蓝海华腾、 精进电动等客户。
三、迎接万物互联的时代
支撑台积电7nm、5nm甚至玩命烧钱研发3nm、2nm技术的动力,是什么?
一是PC和服务器市场;二是每年超10亿台的手机销量。
除了这两类产品,几乎没有任何其他产品用得到如此大量的7nm以下制程的芯片。
“好”消息是,PC、服务器市场早就是存量市场,芯片革新的动力越来越弱;而手机销量也已经达峰,近两年正在缓慢下滑。
芯片行业分三个阶段,第一阶段是PC时代,从上世纪80年代持续到2010年前后,这个时代的霸主是Intel和AMD;第二阶段是手机时代,从2010年前后持续到现在,这个时代的霸主是ARM架构(高通、海思都是基于这个架构);第三个阶段,是刚刚兴起的物联网时代,万物互联对芯片的需求,远远大于PC和手机。
中国的芯片在PC时代完全没有机会,在手机时代有了不错的起步,却因为产业链缺了一部分环节导致无法完全自主可控,物联网时代呢?
一方面,物联网没有也不可能有统一的操作系统,各种自研、合作的操作系统林立,鸿蒙大有可为;另一方面,芯片架构没有特别的限制,x86时代的专利限制是不存在的,ARM时代的垄断是不存在的,甚至还有 RISC-V 这种完全开源的芯片技术... ...
还想制裁?
星空君说过,如果不是为了玩游戏,除了能耗高点,28nm制程可以满足9.99%的需求。
信不信我们用开源技术把芯片做成脸盆那样大?
云计算和5G技术发达了,直接把脸盆扔到机房里,复杂运算在云端,网络足够流畅,终端配置极低就可以了。
台积电可能面临破产。
汽车、家电、传感器等物联网设备上,使用的芯片不需要太变态的制程(当然越先进越好,只是不可能因为制裁而制约住中国企业),而这个市场的芯片需求量远远大于手机和PC、服务器。
中国的芯片产业,迎来了换道超车的新机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