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2-07-11 17:56:01
屌丝岛在线看最新电影 https://www.dsidao.com
在1947年的孟良崮,我军打败国民党军,取得了一场战役的胜利。陈毅和粟裕指挥我军对国民党整编第74师进行进攻,并全歼第74师,一举扭转了华东战局。
孟良崮战役的胜利彻底粉碎了蒋介石的“鲁中决战”计划,打击了国军最精锐的部队,具有极其特殊重大的意义。
但是这场战役的胜利得来极其不易,两千多个战士牺牲、超过一万人伤亡。
为了纪念这场战役的胜利,也为了祭奠那些牺牲于此的英灵,孟良崮此地也成为了重要的纪念地。
时过境迁,在今天,许多人依然前往孟良崮纪念地展开祭奠活动。但是其中有一部分人却是为了纪念第七十四师的师长张灵甫而来,这股祭奠张灵甫的风气渐渐盛行,甚至引起了粟裕之子的愤怒。
孟良崮战役为何到如今渐渐演变成如此风气,粟裕之子的愤怒又从何而来呢?
一、孟良崮战役
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,日本宣告投降。但是蒋介石却撕开了虚伪的面具,露出自己想要独吞抗日胜利果实的野心。
虽然国民党于重庆谈判签订双十协定,但是仍然调集军队向华北解放区进攻。
1946年6月,蒋介石撕毁停战协议,全面内战爆发,国民党依靠优势兵力对共产党解放区展开了全面进攻
1947年,国民党原定的战略部署并没有收获预想中的效果,蒋介石在我军的顽强抗争下,决定调整战略计划,从全面进攻变为重点进攻,陕北和山东两地成为重点进攻目标。
其中,山东地区遭到超过六十万军队的围攻。从三月下旬开始,国民党军队陆续占领了鲁南地区,向鲁中区进攻。
而我军在山东战场的兵力一共二十七万人,与敌人的强大军团、先进武器相比,力量十分弱小。
为了能够战胜敌人,我军制定好应对方案——诱敌深入。以节节败退的表象,使敌人相信我军的弱小和无力,放松警惕,露出破绽。
在这样的战略下,山东地区的战场逐渐向鲁中地区转移。
5月10日,在我军呈现的表象迷惑下,敌军改变战术,内部也因为战功分配出现了矛盾。
第74师的师长张灵甫为了抢功,指挥部队独自进攻,与两翼部队位置隔绝较远。
粟裕瞬间判断对方是想要中间突破,直接进攻华野总部。这看似凶猛的攻势,实际上却把第74师暴露在我军的正面,若是能够趁此机会将第74师拿下,就可改变战局。
我军用中间突破对抗中间突破,出动五个纵队包围第74师,隔绝74师和其他部队的联系,堵住对方的逃跑路线。
陈毅和粟裕拿出了在百万军中直取对方上将首级的气势,把孤军深入的第74师围在了孟良崮山麓。
张灵甫错误估计战机,认为这是一个歼灭我军的良机,并与蒋介石达成一致意见。在大量弹药的补给之下,他气势汹汹展开进攻。
虽然我军已将张灵甫重重围困,但是粟裕也知道,在外围,国民党军队十个整编师正包围着华野军区。若是不能够在最短时间内歼灭第74师,那么我军就会面临被国民党军队围歼的困境。
陈毅立即下令发起总攻。
在5月15日的下午一点,我军从四面八方围剿第74师,尽管张灵甫竭力反抗、寻求支援,但是我军战士意志坚定。
5月16日,张灵甫被击毙。
经过两天的战斗,虽然付出了惨痛的代价,但是我军仍然取得了战役的胜利,以少胜多,粉碎了国民党的进攻计划。
孟良崮战役的胜利不仅代表着我军在战场上的坚韧、战术的奇绝、以少胜多的惊艳。更代表着我军与人民心心相依、紧密相连。
在孟良崮,随处可以听到这样一首民谣:“最后一碗米送去做军粮,最后一尺布送去做军装,最后一件老棉袄盖在担架上,最后一个亲骨肉送去上战场。”
这是孟良崮人民对于我军的支持,也是我军一直以来都为民所想、为民奋斗、为民服务的结晶。作为人民的部队,自然能够在战场上胜利,能够打败国民党军队。
粟裕率领部队战胜张灵甫,不仅是他们二人之间的胜败,更是正义打败压迫,是人民的胜利。
二、七十多年后的孟良崮
而到了七十多年后的现在,孟良崮已经成为了具有纪念意义的地方。孟良崮战役的获胜伴随着大量烈士的牺牲、伴随着一场又一场惨痛的悲剧。
在孟良崮烈士陵园里,仍然沉睡着许多英烈。
但是在这里,却惊现一片张灵甫祭奠之地,那里长期摆放着给国民党将领张灵甫的贡品,并且有许多人前来祭奠。
之所以会产生这样一种情况,主要是因为张灵甫一跃出现在世人眼中。
伴随着舆论和影视对张灵甫的刻画,越来越多的人知道张灵甫不仅是国民党将领,还是抗日名将,此人长相英俊,在影视剧中往往智勇双全。
于是网上集结了一群张灵甫的“粉丝”,对他的过往十分追捧。
景区抓住这一热点,大肆宣扬张灵甫和孟良崮的关系,将英烈牺牲之地变成给国民党将领摆祭奠的地方。
诚然张灵甫在抗日战争中有过一定的表现,但是也需要客观看待这一历史。在孟良崮战役上,张灵甫不仅指挥部下沾染了大量我军英烈的鲜血,还曾经放火烧村,导致许多人无辜被烧死。
在孟良崮大张旗鼓、大规模地祭奠一个敌方将领,很容易让不了解这段历史的人产生错误的认知。
景区为了经济,忽视历史,也是违背了纪念地的建造初衷,违背了作为纪念场所,在舆论上所要起到的导向作用。
三、难道打他打错了?
这种在英烈之地祭奠张灵甫的行为,十分让人难以接受。许多革命先辈极其子孙后代都十分不满。
一位老兵在看到孟良崮纪念地的祭奠行为后,心痛欲绝,他拍下录像,愤怒地告诉自己的战友这一切。
而原炮12师团长刘庆官在看到这段祭奠录像后,内心愁苦。
他写了几句诗发给粟裕之子粟戎生:“只闻为酋招魂,不见我军神勇。”
而粟戎生见状,愤怒写信给山东省军区,信中他表示自己可以理解张灵甫的家人前来孟良崮纪念,也不会干涉,这毕竟是张灵甫逝世之地。
但是把祭奠之物长期摆设、供人参观吸引游客,他无法接受,“何以面对在孟良崮牺牲的烈士,难道打张灵甫歼灭74师打错啦?!”
信中的问号展现了粟戎生难以宣泄的不解,感叹号更是表现了他的愤怒。
粟戎生也展现了他作为粟裕后代的胸怀,他没有否定张灵甫抗日参加抗战有功,没有认为张灵甫不可以被祭奠。
但是张灵甫双手沾满革命人民的鲜血,这样的事情怎么可以被忘记呢。
若是真的想要祭奠张灵甫,祭奠他的抗日,祭奠他的奉献的话。为何不在他有功的地方,去摆祭坛、摆贡品,要跑到我军烈士长眠之地。
把这种祭奠搞到孟良崮这里来,那也只是在玷污这片土地的重要意义。
粟戎生的愤怒既出于他身为粟裕之子的身份,也出于他作为爱国之人对烈士的敬畏。
身为人子,粟戎生知道孟良崮这片地方的特殊意义。
他的父亲粟裕把一生都奉献给了和平,从1927年南昌起义开始,粟裕先后负伤六次,其中头部负伤两次、手臂两次,臀部和脚踝各一次。
粟裕死后被火化,甚至在他的头颅骨灰之中还留下了三块弹片,那是战争带给他的伤痕。
这三块弹片中的两块如今都保存在粟戎生手里,既是军功章,也是父亲的伤痛。每每看到它们,粟戎生都会想起来父亲因为旧伤而痛苦的模样,想起来父亲提起逝去战友的悲伤。
粟裕死后,留下遗言,要把自己的骨灰撒在孟良崮的墓地中间,他要与这片土地牺牲的战士们待在一起。粟裕将军一直放不下孟良崮战役中牺牲的人,他沉眠于此,也是想要守候这片土地。
粟裕将军一生为国、为民奉献,死后这片对他如此特殊的地方,却得到了这样的对待。粟戎生无法接受,也不能理解。
而身为人民,粟戎生自幼受到粟裕的教导和影响,他参加过援越抗美,还从南疆到北疆,走到了对越自卫反击战的最前线。
“半世生涯戎马间,征骑倥偬未下鞍。爆炸轰鸣如击鼓,枪弹呼啸若琴弹。”
这是父亲粟裕在粟戎生出征之前送他的一首诗,既是粟裕一生的写照,也是他对儿子报效祖国的期许。
粟戎生四十五年的时间都在军旅度过,他知道牺牲的沉重、担负起保家卫国的使命。
粟戎生更懂得和平不易,先烈不易。
在孟良崮纪念地祭奠张灵甫,不仅亵渎了父亲粟裕,还亵渎了牺牲的英烈,更是扭曲了历史。这怎能叫他不怒、不气,又怎能叫人理解呢。
四、只闻为酋招魂,不见我军神勇
正如刘庆官所言,在孟良崮纪念地祭奠张灵甫的行为毫无疑问是“只闻为酋招魂,不见我军神勇。”
在孟良崮战役之中,我军牺牲英烈极多,都是为了捍卫这片土地、捍卫家园。这些英烈的平均年龄是23岁,风华正茂的年纪,却已经有许多人沉眠于此。他们的生命终止于炮火连天,没有人看到真正的和平。
26岁的黄竞,是这场战役牺牲的最高级别的指挥员之一,他永远在最危险的前线中,身先士卒、一马当先。
在孟良崮战役里,黄竞不幸中弹入院抢救。但是医院条件艰苦,血浆不足。黄竞在生命的最后一刻,下达命令,自己不用血浆,把血浆给其他人。自己却因为流血过多而去世。
在他去世之后,他的贴身衣服里还放着一封信,那封信浸满了鲜血,是黄竞妻子寄来的。黄竞的妻子告诉他,小儿子已经会叫爸爸了,等他回来,叫给他听。
可是黄竞永远都听不到了。
最大年龄才20岁的沂蒙六姐妹不顾自己的生命,为战士们送粮、做鞋、运送伤员。她们看到战士们的脚被石头磨得鲜血淋漓,于是便自发地为战士们做鞋,即便自己的手都磨破了也不停。在发现军中马匹缺少草料后,更是发动全村群众凑集草料,支持我军。
他们代表的是群众的力量、是群众的肯定、是群众的支持,是那场战役里我军的正义。
平均年龄不过20多岁的黄崖山六勇士,他们所在的七连为了阻止敌人增援、掩护群众转移,在黄崖山阵地与敌人殊死一战。
一个连队的士兵在与敌人的一次次搏斗中,最后只剩下了六个人。在两个炮兵营和四架飞机的轰炸下,没有人放弃、没有人退缩。
最后被敌人围在黄崖山的山顶,只剩下了六个战士。
七连的士兵阻挡了敌人十六次进攻,最后六个人誓死不愿成为敌人的俘虏,毅然决然抛出最后一枚手榴弹,从四百八十多米的山崖顶端跳下。
22岁的李桂芳带领三十二名妇女,在一米深的汶河之中,搭起一座“人桥”,让一个团的兵力火速奔赴孟良崮战场支援。
在孟良崮牺牲的2865名烈士之中,仅有138名的烈士人与名可以对上号。许多烈士的墓碑上空白一片,都是无名的烈士墓。
战争结束后,这些尸骸都是在百姓们的帮助下帮忙下葬的。许多百姓不知道士兵的名字,他们只能够树立起一座座无名的墓碑,以示自己的悲痛和纪念。
好在1953年孟良崮的烈士陵园集中修建,安放所有牺牲烈士。即便已经无法一一确认姓名和尸体,但是英烈碑上永远镌刻他们的姓名。
每一个岁月静好的背后,都有人在负重前行。
如今的和平祥和,是许多烈士牺牲生命换来的。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,在享受和珍惜如今的生活的同时,也不应该忘记那些负重前行、为和平牺牲自己的烈士。
很多人受到影视剧或是舆论的影响,在情感上偏颇张灵甫,在孟良崮纪念地祭奠张灵甫,这是将烈士的牺牲视若无睹。
孟良崮是一场正义战胜压迫的战役,是一场牺牲惨烈的战役。在今天,我们应该铭记那些在战役中牺牲于此的英烈们,建设孟良崮纪念馆就是为了让大家铭记历史、不忘曾经。
在无数英烈牺牲才换来的今天,所有人都应该做到尊重历史、尊重英烈、感恩今天。